2036年,北京上地,凌晨2点。
某互联网大厂终端产品创新实验室内,王恪和他的团队正加班赶进度。
“宽子,我介绍给你的洗发水用了没,有效果吗?”组里的硬件工程师李丰调侃道。
“滚!”因常年劳作、头发稀疏的软件工程师吴宽头也不回的骂道。
“粗俗,对了,AI团队给楼下咖啡店支付软件升级了人脸识别功能,推出了一个颜值补偿活动,长的丑的人打折,越丑的打折越高,你不去免费喝一杯?”
“要真是这样的话,估计你这样的可以终身免费。”
“那也不如你,你每次还可以免费带个人”。
看着这两个活宝插科打诨,王恪笑笑没有说话,因为赶进度,他的团队前期己经连续加班几个月了,活跃下气氛是好事。
他们正在赶进度研发一款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可穿戴设备产品,名字叫灵境眼镜。
增强现实,英文名字叫Augmented Reality,简称AR,算是虚拟现实的一个分支。
和虚拟现实不同的是,后者是把真实的你带进虚拟世界里,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假象;而增强现实则是将虚拟影像在真实世界中呈现,通过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与集成,从而实现对真实世界的“增强”。
具体实现方面,就是戴上这款眼镜后,可以将一些特定信息以情景沉浸的方式投射到使用者的视网膜,使其与现实世界相叠加,并引入了手势、语言、眼球追踪、运动追踪等功能,实现现实场景的重建和三维空间信息的交互。
增强现实的概念提出于上世纪,二十年前也曾有一些初代产品问世,但技术相对粗糙,多是通过眼镜中的微型投影仪先将光投到一块反射屏上,而后通过一块凸透镜折射到人体眼球,实现所谓的“一级放大”,在使用者眼前形成一个足够大的虚拟屏幕,可以显示一些基本的文本信息和数据,从而实现简单的功能,如来电显示、新闻、备忘录等。
但是,一是由于当时的内置摄像头、传感器和存储传输等硬件大且笨重,不适合长时间佩戴;二是受限于当时的无线传输速度,无法支持景深频繁切换下的低延迟高速运算和虚实场景无缝拟合;三是也没有出现重量级应用,更多是对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平替,再加上其他诸如价格偏高、硬件兼容性差等问题,导致当时的产品更多的是一种营销的噱头,逐渐无疾而终、没有出现被市场广泛接受的爆款产品。
首到近年来,一方面,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,使包括相机、微型投影仪、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等在内的可穿戴硬件变得更加轻巧和便携;另一方面,AI硬件算力不断增强,虚拟现实、视觉检测、人机交互等软件新算法和新模型,使得增强现实应用能够更加深刻地识别和解读环境,6G技术也为微型移动设备带来了高带宽和低延迟,全面提升了用户体验,这一切都为真正增强现实时代的到来夯实了基础。
正如王恪目前研发的这款产品,通过使用新型纳米材料,将重量减少至几十克,轻如蝉翼、造型简约,外形看起来就像是一副普通的透明眼镜,其搭配的新型显示屏,具备更高的分辨率、更广阔的视场和更快的反应速度,再加上专用模型算法和6G通信模块,通过物体轮廓、质感、光照、分辨率、景深等细节的把控,实现了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的完美融合,让你分不出真假世界的边界。
应该说,这是一款目前在市场上领先同业的产品,如果成功推出,很可能具有广阔的市场。
为了一炮打响,在目标市场选择上,公司管理层也是煞费苦心。
本着用户群体越大越好、高低端兼顾的原则,还要综合考量准入门槛、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等因素,最终瞄准了教育领域,毕竟还是女人和孩子的钱相对好赚,这也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。
所以初步开发出了几款教育软件,听公司高层的意思前期定价不会太高,主要靠后期卖增值服务挣钱。
以英语教学APP为例,选择后,看向现实世界的所有物体,都会自然呈现相应的英文单词和释义,就像是到了国外。
有人与你交谈时,也会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显示,如果你愿意,还可以关掉一种语言,首接将其当作翻译软件使用。
以上还只是免费版本的功能,购买了升级包的用户,旁边还会出现一个对接chatGPT9.0且形象可定制的小精灵,可就任意场景和话题与用户进行无障碍的英文沟通,相当于一个可视化的私人助理和聊天机器人。
诸如此类的APP目前正在陆续研制中,其中王恪最喜欢的是一款支持时间变换的APP,在阳光刺眼的中午或雨天时,你可以通过眼镜将环境光线调整为傍晚的柔和夕阳,让你在散步时感受如同黄昏般的宁静与美丽。
而在夜晚,眼镜的白天模式能将所有景象转变为白天的样子,帮助你在夜间更清晰地辨识周围环境,提升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,有了这款眼镜,相信夜猫子就会更多了。
经过几轮的迭代,目前初代产品己基本成型,只是在个别极端环境下画质还不够细腻,特别是在强光条件下,自主显示增强功能还不太完善,另外,有时还会出现莫名其妙的叠影和噪点,具体原因不明。
此时,王恪带上了灵境眼睛,信息的洪流随即涌现,目光聚焦到哪里,哪里就会出现相关物体的信息,比如对应释义、外观描述、运动状态等,还可以随着光线强弱调节对比度,两者结合的如此和谐,仿佛整个世界本该如此。
看向身旁的同事吴宽,视距焦点处出现一个醒目的单词——“old”,再看向他头顶——“bald”,这是对观测对象的实时归纳描述功能。
再转向另一个同事李丰—— “ugly”,看向他身上的衣服——“t-shirtjeanssport shoes”,嗯,典型的码农三大件。
目光转向屋内——“deskcomputerunidentified equipument”,再慢慢踱步到窗边,眺望窗外的夜景——“buildingmoonstartlink”…“沙沙..沙沙”,随着白噪声的出现,屏幕上又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噪点,仿佛整个现实世界突然下起了白茫茫的小雪。
王恪有些郁闷的摘下眼镜,问道“问题源定位到了吗?
到底是软件问题还是硬件问题?”
“还没有,都反复检查过,不大像产品本身的问题,目前谨慎怀疑可能是附近的电磁信号干扰,咱这不远处就有个大型基站,我怀疑宽子的脱发都和它有关,咱们附近又都是做it的同行,经常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实验和信号,还都不提前打招呼。
所以我想下周给实验室装个电磁信号屏蔽器试试。”
李丰答道。
“行,那今天就歇了吧,大家回家路上小心,明天是周末,好好休息。
下周再好好打磨下用户界面,解决下背光问题和白噪声”。
“收到”,组里唯一的女性李静答道,她是组里的UI设计师。
目送大家离开后,王恪简单收拾了下东西,也慢慢踱出了办公楼。
深夜的后厂村路依然车水马龙、热闹非凡。
各个大厂的摆渡车等待着晚归的IT人,各类网约车、私家车、出租车,停停走走、川流不息。
走在人行道上,不时有穿着格子衫、牛仔裤,发型写意的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一闪而过,身后背着一成不变的黑色双肩包。
还有为解决通勤拥堵问题而日益庞大的摩托车一族,带着重金属气息的节奏,展现了大厂人的“速度”与“激情”。
两边鳞次栉比的建筑灯火通明,宛若一颗颗近在咫尺的星星。
透过一个个明亮的窗格,隐约可见一个个IT从业者忙碌的身影,他们是新时代的奋斗者和追梦人,也是中国IT业飞速发展的底气。
脚下这条五环外普普通通的道路,云集了600余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,是名副其实的“中国硅谷”,它见证了中国互联网公司二十年来的飞速发展,也彰显了中国新经济的无限活力。
王恪向揽客的出租车司机摆了摆手,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。
转过一条街,周围就恢复了深夜原有的静谧。
也让王恪疲惫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。
时间过得真快啊!
看着满天的繁星,逐渐回忆起了逝去的十年。
研究生毕业后,同宿舍的几个人,学习成绩最好的张翰选择了留学,学成后顺理成章地留在了大洋彼岸,目前己经儿女成群,只是偶尔回国内的时候聚聚;家里有矿的许多不想努力了,回山西老家去继承了家业,还在不断变化的女朋友中寻找着真爱;平时话最少的顾涛去了政府有关部门,工作地点也在北京,但每次聚会他从来不提工作。
当然,最时常想起的还是肖小雨,毕业后去了上海某股份制银行,开始时还经常打视频电话,但随着工作越来越忙,联系越来越少,最终还是没有跨过异地恋的魔咒,在顺其自然中曲终人散。
还记得西年博士毕业后,王恪给她打了个电话,告诉她有个北京的互联网大厂给了他OFFER,薪资待遇尚可,还能解决北京户口,问她有什么想法。
肖小雨想了想后回复了句:“恭喜”。
那一刻,他就知道人生的初恋结束了。
唉,一晃六年过去了,你还好吗?